美国富得流油,乞丐却满街跑,中国咋就看不见了?
你走在纽约的第五大道,橱窗里是晃眼的奢侈品,可一扭头,地铁口的通风栅栏上就躺着一个裹着破毯子的人。这种画面,冲击力不是一般的大。
一边是流光溢彩的摩天大楼,另一边是硬纸板搭起来的“家”。这事儿就奇怪了,地球上最富的国家,怎么连自己国民的温饱都摆不平,让那么多人在街上晃荡?
反观咱们国内,你现在在大城市的街头走一圈,想找个正儿八经乞讨的,还真得费点劲。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事儿啊,得从根子上刨,看看两国对待“穷人”这事的思路,那真是南辕北辙。
先聊聊美国那边。他们的财富结构,说白了就是个尖锐的金字塔。顶上那一小撮人,掌握的财富可能比底下百分之九十的人加起来都多。
这种结构就意味着,大多数普通家庭其实没什么抗风险能力。平时看着月薪还行,日子过得去,可一旦碰上个裁员、一场大病,那点儿可怜的储蓄立马就见底。
很多人觉得美国福利好,那是没见过他们那套系统的复杂程度。申请个补助,查你祖宗八代,填的表格比一本小说还厚。一套流程走下来,人都能被折腾掉半条命,好多人干脆就放弃了。
医疗更是个无底洞。没保险你看个感冒都能收到天价账单,一夜之间从中产变成赤贫,绝不是开玩笑。数据都摆在那儿,超过一半的流浪汉,就是因为付不起房租或者被医疗账单拖垮的。
这背后的病根,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埋下了。当时搞的“里根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给富人减税,觉得财富会像瀑布一样“滴漏”下来,惠及穷人。
结果呢?瀑布没看着,贫富差距的口子倒是越撕越大。社会福利被一砍再砍,给穷人兜底的那张网,变得千疮百孔。
再加上这些年愈演愈烈的阿片类药物滥用危机,更是雪上加霜。无数人因为药物成瘾失去工作、家庭,最终被社会抛弃,成为街头游魂。这已经不单是经济问题,而是深入骨髓的社会病。
所以你看,美国的逻辑是,给你机会,你自己去闯,闯出来了你是英雄,摔下去了,对不起,那是你自己的事。政府的角色,很多时候就是个“事后管理者”,看到流浪汉聚集了,派警察去驱散一下,治标不治本。
现在回过头来看咱们这边,路子就完全不一样了。咱们的逻辑,是“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年国家搞的“精准扶贫”,那真是下了死力气。不是简单地发钱发物,而是派人驻村,挨家挨户地看,看到底是缺技术,还是缺销路,或者是因为家里有人生病。
然后就“对症下药”,你家适合种果树,就给你找农技专家;你家产品好,就帮你搞电商直播。这跟绣花一样,一针一线地把问题给解决了。
城市里也一样。你下岗了,社区马上给你登记,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什么电工、月嫂、面点师,总有一款适合你。还会给你推荐工作,千方百计让你重新“上岸”。
这背后是一套极其强大的基层组织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网格化管理”。每个社区被划分成一个个小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专人负责。谁家有困难,谁家有老人需要照顾,网格员第一时间就能知道,然后上报解决。
这种深入到毛细血管的管理模式,确保了社会保障的“最后一公里”能够打通,不会让任何一个家庭轻易地掉队。
当然,咱们的社会保障网也不是说就完美无缺,但它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提供了一个“兜底”保障。低保、医保、养老金,这些东西确保了人就算暂时落魄,也还能有口饭吃,有地方住,有病能看。
有了这个底气,谁还愿意抛下尊严去街上伸手呢?现在工地搬砖一天都能挣个几百块,送外卖勤快点一个月也能过万。有手有脚的,干点啥不比乞讨强?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大家对乞讨这件事看法的转变。早些年,大家看到路边有可怜人,多多少少都会给点。
后来发现不对劲,很多乞讨的都是些年轻力壮的,把这当成了一门“生意”。久而久之,大家的同情心被消耗了,也就不再轻易施舍了。
再加上现在移动支付普及了,出门谁还带现金啊?乞丐的“生意”自然就越来越难做,这个行当也就慢慢萎缩了。
说到底,街上乞丐的多寡,其实是一个国家社会治理哲学的直观体现。它不完全和财富总量划等号,而是看这个社会愿不愿意为了最底层的那部分人,投入巨大的成本去构建一张坚实的保护网。
这两种模式,没有绝对的谁好谁坏,背后是不同的历史和文化选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让所有国民都能活得有基本尊严的社会,它的根基,必然会更加稳固。
正规配资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