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翻澳大利亚的工资标准时,我是真被吓了一跳。最低时薪在20澳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大概100元一小时。
随便打个工,一个月轻轻松松能到三四千澳元,这在国内不少地方可能是一个月工资的两三倍。要是把统计局的人均GDP拿出来看,更是吓人,六万多美元,看着简直是“高收入天堂”。
可真正来了这边,走进街区,去超市排过一次队,才开始犯嘀咕。买一袋葡萄20澳元,换算过来是人民币一百多;一块小蛋糕要十几块钱;想随便在餐馆吃顿饭,人均得四五十澳元。原本觉得高工资就能轻松生活的幻想,瞬间碎掉了。
更奇怪的是,和本地人聊天时,常听到一句话:“钱不够花啊。”不是个别抱怨,而是从打工的年轻人,到有稳定工作的中年人,甚至已经有养老金的大爷大妈,大家都爱说自己穷。
这就让人纳闷了:这么高的工资,为什么还过得紧巴巴呢?
钱去哪了?高工资背后的“高消费陷阱”
答案很快浮出来了——钱多,可花销更猛。
先说房租。在悉尼或者墨尔本这样的城市,如果想在市区租一套像样的小公寓,每个月两千澳元是起步价,还不包括水电煤气。往市区外挪一挪,价格能便宜点,可通勤时间可能要两个小时,开车油费和停车费又是一大笔。
再来是日常消费。去超市买菜时,真正便宜的没几个。鸡蛋一盒五六澳元,牛奶两三澳元一瓶,肉类动辄几十澳元一公斤。更别提电费和网络费了,到了冬天,开暖气一天就是几十块钱。
我认识一个在餐馆打工的华人留学生,每周要上两份兼职,早上咖啡店,晚上厨房帮工。工资听起来不少,可一个月交完房租、交通卡和日常开销,最后口袋里剩不下多少。
本地人的心
最让我意外的,是澳大利亚人对“月光”的接受度。中国人总觉得没点存款不踏实,父母那一辈更是省吃俭用,把钱存起来才安心。而在澳洲,问十个年轻人,八九个会告诉你账户里的余额经常见底。
记得有一次周末,我去市中心的咖啡馆。那是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露天座位上几乎坐满了人。咖啡十几澳元一杯,甜点也不便宜,可大家一边喝一边笑,完全看不出焦虑。后来我和一个本地朋友聊起存款,他耸耸肩,说:“何必呢?钱就是用来花的啊。”
这一点让我心里直打鼓。难道真的一点危机感都没有?如果突然失业怎么办?要是遇到医疗大病怎么办?可对方显得很轻松,说澳洲有福利,有保险,不会饿肚子。
看着那副无所谓的样子,我心里忍不住问:我们是不是太紧张了?还是说,他们才是真正“看开了”?
我们追“安全感”,他们追“当下感”
这一差别在买房问题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房子几乎是人生的必需品。没房子,就像在城市里没有根。年轻人拼命工作,为的就是首付、就算背着房贷,也觉得踏实。
在澳大利亚,我听过最多的一句话是:“租房子就很好啊。”很多人租了一辈子,照样过得自在。没有贷款压力,反而把钱花在旅行、休闲和兴趣上。
一次和朋友聚餐时,我随口提到“打算攒钱买房”,对方差点没把眼睛瞪出来,反问:“你干嘛要背几十年债务?”那一瞬间,我突然哑口无言。
文化差异就这样清清楚楚摆在眼前。我们习惯未雨绸缪,他们更愿意活在当下。说不上谁对谁错,只是理念完全不同。站在澳洲街头,看着那些举着啤酒杯大笑的人,我心里忍不住感叹:或许,他们的“喊穷”,和我们理解的“穷”,根本不是一回事。
福利兜底:失业、医疗、教育“兜得住”
我刚到澳大利亚时,最惊讶的一点就是他们对福利的依赖。一个朋友失业后,第一件事不是焦虑上班,而是去申请“失业救济金”。只要在找工作,政府就会发钱给你维持生活。金额可能不算太高,但至少能保证房租和基本餐饮。
医疗同样是重头戏。
澳大利亚有公共医疗体系,去医院挂号基本不用担心被要价吓到。拿着医保卡,很多检查项目都能报销。排队可能很久,可大病的费用不至于压垮家庭。这种保障让人们敢于花钱,因为心底里清楚,就算遭遇风险,社会也能托底。
教育也是类似。
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基本都是公立教育,不收费或收得很少。大学虽说贵一点,可有助学贷款制度,等工作了慢慢还。
于是,当他们嘴里说“穷”的时候,更多是一种调侃。并不是吃不起饭、看不起病,而是和高消费的城市节奏较劲。
朝九晚五,休假比工资更重要
还有一个让我目瞪口呆的地方,就是澳大利亚人对工作的态度。
到澳洲后,我第一次在公司里工作,发现五点一到,办公室几乎空了。有人甚至会提前十分钟关电脑,拿起包准备走人。你要是提加班,别人会用奇怪的眼神看你,好像你不懂生活。
更重要的是,他们特别看重假期。带薪年假是基本权利,有人存下假期专门去欧洲自驾,有人干脆花几周时间回家陪父母。和我同事聊天时,发现他们衡量一份工作的好坏,不只是薪水多少,而是“有没有时间休息”。
所以说,“高工资+高消费”的矛盾,并没有让他们活得很压抑。相反,工作和生活分得清清楚楚,休息和娱乐的比重,远比我想象得大。
穷不穷,不同标准罢了
最后要说的,其实是观念上的冲撞。
中国人说“穷”,更多带着焦虑感。觉得存款不够,买不起房,没办法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未来,这就是穷。而在澳大利亚,“穷”是一种日常抱怨,可能只是钱花得快一些,可生活的品质和自由度依然在。
有一次我在海边散步,看到一群年轻人围着篝火烤肉、唱歌。旁边有个哥们笑着喊:“我们都穷鬼!”可我看他们一个个穿着冲浪服,喝着啤酒,哪一点像穷呢?
所以说,这种“奇怪现象”的根源在于标准不同。
正规配资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