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榜--
以版权为纽带,文学与影视双向奔赴
日前,“文学之光、影视闪耀--最具转化价值文学 IP推荐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发布了《人间信》《欢迎来到人间》《寻金记》等60部具有影视改编潜力的优秀作品。此次活动是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30届上海电视节“跨幕叙事者:从 IP到影视”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作家协会(下称中国作协)等主办,旨在深入挖掘优秀文学资源的影视潜能,推动更多优秀文学作品实现影视转化,为影视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近年来,文学作品影视化佳作频出,《平凡的世界》《人世间》《繁花》《我的阿勒泰》等大量文学著作转化为优质影视作品,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文学与影视携手并进,不仅能让文学作品搭上现代传播的快车,更能让好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在会上表示。
改编佳作频出
改编自“五个一工程”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繁花》,不仅获得高收视率,更是斩获多个电视剧奖项;改编自同名文学作品的《我的阿勒泰》《玫瑰的故事》,在获得高评分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旅游热潮;《庆余年第二季》《与凤行》等也有不俗的收视表现。近年来,文学与影视联动硕果累累。
今年4月,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布的《2024年文学改编影视蓝皮书》显示,2024年度在热度和口碑上均取得佳绩的剧集中,文学改编作品占比高达54%,其中 TOP10剧集中有8部为文学改编。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了文学改编作品在影视市场中的强大竞争力,也反映了观众对具有深厚文学底蕴、丰富故事情节和鲜明人物形象的影视作品的强烈需求。在题材方面,2024年现实主义创作迎来了爆发期,《繁花》《我的阿勒泰》《城中之城》《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等现实文学题材改编的佳作相继涌现,这些作品以真实的生活为蓝本,深刻洞察社会现象,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和深入思考。
邱华栋认为,文学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深邃表达,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情感与思考;影视则以具象化、沉浸式的视听语言,让文学作品突破文字边界,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回顾我国影视发展的历史长河,不难发现那些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早已成为几代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文学与影视的融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介的日益多元,文学与影视的融合必将迸发出更强大的创造力。
活动现场,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榜正式揭晓。该榜单由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创研部从千余部作品中层层筛选,经过专家严格评审,最终,60部佳作脱颖而出,为影视行业提供了丰富的优质 IP资源。
严把改编环节
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正在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严把改编关、确保影视作品品质成为关键。
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目前已成功转化为影视、舞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会上,孙甘露表示,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不能简单视为“IP改编”,其本质是文学与影视从业者共同感知时代、社会、人性,在把握各自艺术门类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回应时代变迁。他认为,中国作协影视转化计划正体现了这一创作规律,通过打通文字与影像这两种最直接的人类表达媒介,促进艺术形式的深层对话,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以及独特艺术特征的文艺作品。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著名作家马伯庸通过《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大医》等作品的影视化改编,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历史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可以触摸的当下。他以“玄奘返乡扫墓”的故事为例,指出历史故事对当代人的情感触动与现实映射具有强大作用,真正的历史需要用当代人的眼光和当下精神去理解。创作者需在古代题材中找到与当代人情感相通的人性元素,建立古今连接,而非机械地“借古讽今”,如此才能让历史故事引发当代人的情感共鸣,更具长远影响力。
曾以电影《湘女萧萧》《黑骏马》《香魂女》享誉影坛的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谢飞,从人工智能对电影创作影响的角度,深刻剖析了未来文艺创作可能出现的趋势。他指出,电影中的“香二嫂”“李慧泉”等经典人物,以及文学长廊里的“林黛玉”“阿Q”等不朽形象,无不是创作者通过细腻的感知、敏锐的观察与丰富的想象精心塑造的产物。这些作品的情节架构与主题表达等叙事核心,始终依赖于作者独一无二的个体创造性。
搭建转化桥梁
文学改编影视,离不开转化桥梁。正因如此,多方携手为文学和影视搭建桥梁。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作协面向市场积极引导推荐,建立健全文学作品版权开发体系,推动优秀文学作品影视转化。2022年9月,中国作协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整理茅盾文学奖等获奖作品、“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入选作品等作品资源,向各省市广电部门、影视制作机构等推荐,目前已签订多部作品改编协议。2022年3月以来,中国作协还与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进行深度合作,搭建全国文学作品版权保护与开发平台并广泛征集文学作品,建立全链条开发与保护渠道,促进文学向影视、有声读物、戏剧、剧本杀等形式转化。截至目前,已有超6000部作品在平台上进行了登记,首批数字出版项目已通过平台进行运营。
自2021年起,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便将目光聚焦文学“母本”价值,探索文学与影像融合路径,开展系列 IP到影视活动,促成诸多文学 IP通过两个平台达成交易,拓展多元发展可能。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潘敏在会上表示,期盼依托两个平台优势,为文学与影视的深度对话、高效对接、互利共赢创造更多机会。
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文学与影视的融合发展,持续深挖文学影视化沃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在会上表示,上海作家协会依托上海国际电影、上海电视节,积极推动文学向影视、戏剧转化,通过举办版权推荐、剧本朗读会、圆桌沙龙、签约等活动,促成《繁花》《心居》《城中之城》等电视剧、《繁花》《千里江山图》等话剧、评弹的推出,并大力推动《千里江山图》《长街行》《诺曼底公寓》等文学作品向影视艺术形式转换。今后将推动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进入影视创作的视野,探索新时代文学与影视多样化发展路径。
越来越深入的版权开发,正在推动文学作品创作成果争相绽放,让优秀国产影视剧制作不断汲取文学力量,展现文学魅力。(记者 侯伟)
正规配资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