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国产片儿在不同媒介间的玩法,大家脑袋里冒出来的多半是IP改编,像把小说弄成电影的《失恋33天》,还有那种从动漫搬上大银幕的《西游之大圣归来》,是不是这样?不过你晓得不?这些表面上的“跨媒介”折腾,其实可能压根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介叙事。
眼下咱们国产电影圈,挺多片子把IP改编当成啥事都能搞定的“法宝”,可真落到故事讲述和后续开发这块,总是捅娄子。
不少人吐槽国产电影里所谓的跨媒介叙事,就是把原本的故事套用到新媒介上,换汤不换药。也有观众觉得,《唐探》系列在这块确实玩出点花样。其实吵来吵去,归根到底是行业对跨媒介叙事这事儿还没整明白,还是说,被资本裹挟着搞得有点太着急?今天咱们就趁这机会,唠唠这个话题。
不少人傻傻分不清“跨媒介改编”跟“跨媒介叙事”,说白了觉得反正都是从一种媒介转到另一种媒介,有啥大不了的?咱们举个例子,你读的一本小说搬上大银幕,变成了电影,这就是改编,说到底还是“一个故事,换个壳”这种路子。
跨媒介叙事可不是一回事儿,它是拿同一个故事宇宙,在各路媒介里讲出不一样的剧情。正如亨利·詹金斯的话——跨媒介叙事强调“每个文本都添点新料,各种媒介都发挥各自的优势,谁也不跟谁撞车”。
就拿漫威宇宙来说吧,电影、漫画还有剧集里的剧情都不一样,可它们全都归属一个漫威大世界,这就是咱们说的叙事;要说把《哈利·波特》小说拍成电影,这种玩法其实叫改编。
国内容易出现傻傻分不清的状况,一大原因就在IP改编热火朝天,资本方更想要眼前的票房,大多不愿意细细打磨内容,把世界观织得又深又广;再有就是理论传进咱们圈子里晚,有些做内容的人还没彻底捋明白跨媒介叙事这套东西,直接动手就上了。
结果现在市场上看见一大把“挂羊头卖狗肉”的改编,嘴上都说整啥跨媒介叙事,实际上就换个平台又把老故事翻出来糊弄一遍。
跨媒介叙事里头,三个关键点少不了:一个是故事世界,再有协作叙事,还有受众参与。打个比方,所谓故事世界,绝对不是只说个“世界观”就完事,而是得把背景板、人物之间的瓜葛,还有整个运行的规矩,全都揉一锅,搞成个有血有肉、层层叠叠的大场面。
戴维·赫尔曼觉得,故事世界其实就是“被故事带出来的那个世界”。就拿《唐探》系列来说,电影里头有个“CRIMASTER世界侦探排行榜”,网剧又把林默的过往和一些新情节给补上了,漫画那边还专门拉出其他侦探的支线剧情。虽然这些故事都能单独成章,但它们拼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唐探宇宙”。
协作叙事其实就是把各路媒介的长处都用上,把原本电影归电影、小说归小说、各过各的日子这一格局给打碎了。
跨媒介讲故事呢,就得让电影、小说、游戏、剧集一块儿上阵,电影主攻视觉盛宴,把主线带起来,游戏那头儿让大家能亲自扮角色查案,剧集这块儿则把配角的来龙去脉给补得妥妥当当。这合作可不是说谁听谁的,啥都得争老大,而是各自都有亮点,一起搭把手,就像玛丽-劳拉·瑞安说的,“不是反复讲一遍,而是大家合力搭建起来”。
观众这回可不是当甩手掌柜啦,他们可得卷起袖子一起玩。跨媒介讲故事时,粉丝们不再只是坐那儿看热闹,得动脑筋当“筑梦师”。詹金斯说得挺有意思,用“盗猎”、“游牧”来比喻这些粉丝,他们像侦探一样,东拼西凑、在各种媒介里寻宝。
比如说,像《唐探》的粉丝就爱整活儿,根据电影和网剧里的线索,一起琢磨Q到底是谁,甚至还自己写同人文拿出来晒。这种参与感,不光让观众越来越离不开,还能给内容创作加把劲,让整个故事越玩越大。
2011年,《失恋33天》火了以后,国产电影圈一下子刮起了IP改编的风,不少网络小说、动漫、游戏啥的全都成了热门宝贝,被各路人马抢着翻拍。2015年干脆被大家称为“IP元年”,那会儿像《花千骨》《琅琊榜》这样的改编剧一个个爆红,大银幕这边,《夏洛特烦恼》《盗墓笔记》这些IP电影也跟着扎堆上线,票房成绩相当能打。
热闹是真的热闹,不过背地里也有不少坑。像有些热门IP被翻来覆去加工,比如说《西游》题材一年又一年地拍,剧情内容全都撞车,几乎找不出啥新意。有些作品改编时光把原小说情节搬过来,基本没啥创新,观众刚点开头几分钟,心里剧情走向就都猜差不多了。最要命的还在于,大家都盯紧票房,衍生品开发和产业链这些压根没动静,感觉IP价值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实在可惜。
咋会变成这样呢?其实还不是资本看重眼前利益。IP改编赚钱快呀,一本人气小说本身就有大批粉丝,随便整一整就能火爆卖票,谁还想着花时间仔细打磨故事、搭建世界观呢?
问题就出在这儿,观众老盯着类似的剧情早就腻味了,IP的口碑自然也就往下走,票房跟着一个劲下滑,就拿某个有名的IP电影来说,头一部还能赚个10亿,第二部就只剩下5亿,到第三部压根没人买账。
咱们国产电影除了改编IP,传统文化这块儿也是个“聚宝盆”,可实际操作里毛病也不少。有一种做法,就是死守原著不放,硬是按照老套路,把《西游记》《封神演义》这些文学名著一个字一个字搬到了大银幕上,剧情没啥新意,只是媒介换了,观众看着都困得想睡觉。
还有一种做法,号称要创新,结果把传统里的神话人物都整成了“恋爱脑”,跟原著内容八竿子打不着,观众忍不住吐槽“都把经典整没了”。
这两路手法其实都没碰到跨媒介叙事的门道。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底蕴深厚,世界观、人物关系盘根错节,拿来搭建故事框架最合适不过了。
拿“封神宇宙”来说嘛,要是把姜子牙、哪吒这些角色当主心骨,电影里专门演主线大戏,动画这边讲讲别的神仙的支线故事,游戏里头玩家还可以扮演角色直接参与封神大战,
既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精华给保住了,还能靠着各种媒介把不同类型的观众都勾进来。不过眼下的大部分作品,不是死扣原著老路子不带创新,要不就是胡乱魔改,白白糟蹋了这些好东西。
《唐探》系列之所以被大家称作“国产跨媒介叙事的活教材”,那是因为它把“世界观搭建”、“多平台联动”还有“粉丝互动”统统拿捏住了。自打2015年那部电影一炮而红,“唐人街神探拍档”和“CRIMASTER排行榜”这两大核心元素也顺势扎根观众心里。
2018年出了《唐探2》,那一回把侦探角色又添了好几位,整个世界观也变得更开阔。等到了2020年,《唐人街探案》网剧上线,主角林默的故事正式展开。剧里的IVY、林默这些人物,后来还一同现身在《唐探3》电影,大伙发现剧情之间竟然暗暗呼应,剧情连接得贼溜。
漫画《唐探:东京往事》里,把其他侦探的往事又交代了一遍,故事线更丰富了。说到游戏《唐探:推理大师》,那就更带劲了,玩家亲自下场体验一把破案的乐趣。
这种玩法可不只是简单的“电影+衍生”那一套,是真枪实弹地让每种媒介都成了“唐探宇宙”的拼图。电影扛着主线大旗,网剧、漫画负责左右开花,游戏这边还邀请大家亲自上阵来场推理对决。每种媒介各玩各的,但人设、故事和世界观全都连得死死的。
观众看过电影后,可能就好奇林默到底啥来头,跑去追一波网剧,网剧看完回头再琢磨电影里的细节,发现原来还有不一样的门道,这样一来,故事就在不同平台之间互相串联了起来。
《唐探》的合作式叙事贯穿了制作和分发的方方面面。制作层面,电影、网剧还有漫画分别由各自团队负责打造,不过全都围绕着“唐探宇宙”走。电影这头,陈思诚抓住了整个世界观的大方向,网剧像柯汶利、来牧宽这些导演则在这个大盘子里讲自己的独立故事。
传播的时候,各种媒介都拿出了自己的独门绝活吸引大家。电影这块,主要靠炫酷的画面和大明星来圈粉;网剧主打悬疑氛围,年轻人那是一点都没跑;漫画则通过丰富的画风,把故事边界拉得更宽。
观众的参与热情那是真不赖。刚开头大家就琢磨着“Q”到底啥来头,电影里一个小动作或一句话,马上就能在网上炸开锅;网剧上线后,大家更是紧盯着线索揣测IVY到底是谁,有粉丝还特意整了个“唐探宇宙时间线”,堪称一本正经玩梗。
游戏一上线,大家拼命解谜追寻“隐藏剧情”,这些新弄出来的故事,还能倒过来加进官方设定里头。大家这样一搅和,原本只是看热闹的观众,变活生生地变成一块造宇宙的人,真让人觉得这个“唐探宇宙”更像自家后花园,归属感唰一下就上来了。
都说搭建“宇宙”,为啥“唐探”混得风生水起,“封神”这边就像踩了坑一样不顺?归根结底,还是得看跨媒介讲故事能不能做到头头是道。
眼下,“封神宇宙”基本上靠着《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姜子牙》这两部电影打底,整个世界观看起来还不成体系,《哪吒》里的角色跟《姜子牙》扯不上啥大关系,也缺乏网剧、游戏这些“周边”来给它撑腰。反观“唐探”,人家一开始就谋划好了,电影、网剧、漫画、游戏一块上阵,齐心协力把整个故事世界铺开来。
再说句实在话,“封神”更偏向就是一波电影连着拍,压根还没走到“跨媒介叙事”这路子上头。讲究跨媒介这玩意儿,得是多个不同平台相互配合才行。而“封神”眼下就是几部电影之间互相呼应,基本看不见别的媒介跟着搭台子,观众也只能看电影里的剧情,没啥机会亲自参与,自己去琢磨、扩展这个故事世界。
所以“封神宇宙”看起来就有点单调,没啥太多层次,也不太能把观众黏住,让大家一直跟着这条线往下走。
IP改编其实不是啥原罪,只是别拿改编当省事的理由。创作的人得搞清楚,隔着媒介讲故事,关键还是要把“世界”先搭起来,不能光是简单搬个故事过来。甭管是自己原创的IP,还是借着别人的IP来改,都得先把一个有层次、能扩展的故事世界打磨出来,这样才能用各种媒介去讲更多不一样的故事。
打个比方,像一个设定在未来都市的IP,电影里着重展现主线故事走向,小说那边就能深挖一下那些配角的心理活动,而到了游戏环节,玩家还可以亲自上手,过一把未来都市生活的瘾。每种媒介都像是给这个大世界添了点花样,让故事更有层次感。
资本别光惦记那一时的票房,还得学会把眼光放远点,瞅瞅跨媒介叙事背后的长远收益空间。电影上映赚的票子固然重要,像是周边产品开发、游戏版权、文旅项目这些,也是能带来真金白银的赚钱门路。
像《唐探》跟某个手游联手搞了个“侦探玩法”,不仅让这款游戏火了不少,IP的名气也跟着水涨船高。以后要是整点啥“唐探主题密室逃脱”或者“侦探培训班”啥的,妥妥就是把内容和消费连成一条线,形成自家独特的小生态圈。
受众其实并不只是坐等内容的人,人家在跨媒介讲故事这事儿上,分分钟就能变游戏主角。创作者完全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来点“故事接龙”、“角色设计大赛”这种互动,让粉丝们脑洞大开,贡献自己的奇思妙想。
做内容的时候,其实可以听听粉丝提点的靠谱建议,像《唐探》就因为观众猜测Q是谁,把剧情给改了点方向。这种互动操作,不光让大家更爱凑个热闹,还真能蹦出不少新点子,做到了大家一起玩、一起赢。
国产电影搞跨媒介讲故事,讲究的可不仅仅是把好几种媒介东拼西凑,更像是围着整个故事宇宙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叙事大变革”。
资本方别光想着眼前的小利,创作者也别再把各种概念搅成一锅粥,观众嘛,慢慢也开始有了自己的选择和想法,说不定以后类似《唐探》这种高水准的作品会越来越多。到那时候,电影可就不只是靠着一块屏幕讲故事,而是真正变成了多种媒介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想做到这一点,行业各路人马都得齐心协力,还真得靠时间去沉淀一下,不过咱有理由期待嘛。
正规配资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