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首先审视126团的团史对1979年2月17日,即8连战斗当天的记载。《步兵第126团革命斗争历程纪要》(1949年至1992年)第七章第一节:
“在三营八连的英勇努力下,17日早上8时,成功夺取了117、118、119号高地,并肩负起对扣周方向敌情的严密监视,确保了团部侧翼的安全。至当日17时45分,8连传来战报,敌方对该连实施了多次炮击,造成我方伤亡40人(实际为32人)。批准9连接替8连。”
这部于1992年定稿的团史,是126团仅存的一部官方文献资料。其中,对1979年自卫反击战的相关记载集中在第一章,篇幅达1.6万字。然而,关于8连连队参战情况的描述却仅有寥寥数十字,这难道不显得格外异常吗?
在这短短的几十字记录中,我们能够提炼出至少两条至关重要的信息:一、对于“逃跑事件”,我们未曾公开发言。有时,沉默本身就是一种立场。二、上级已正式同意,由9连接替8连的职责。
这两条线索,于团史记载中显现,实则与126团老战士们的回忆相得益彰。在126团联谊会编写组所著的书中,便有如此记载:
一、“在对外交流中,126团的官兵对此事都显得颇为避讳。因此,无论在言谈间还是在书面材料中,自上而下均刻意回避,鲜少有人愿意提及此事。”
二、“若8连再坚守一小时,待9连接替阵地后撤离,那他们(8连)定将创下赫赫战功,其事迹必将载入史册,永垂不朽。”
在126团中,堪称最为出色的当属一营的1连与8连。恰逢2月17日这一日,连续8年担任全团“尖刀连”。在短短8小时内,他们接连攻占了117、118和119号高地,表现堪称出色。然而,在发起进攻之前,他们为了减轻负担,未携带充足的补给和土木作业工具,这导致他们在遭遇敌军炮火攻击时陷入了不利局面。
敌军之所以对8连实施持续的炮火攻击,其根本原因在于该连所占据的三个高地战略位置至关紧要。以118高地为例,其侧后方仅相隔200米便是越南的8号公路。切断公路,越军南北联络将中断。因此,高地一旦失守,越南军队便迅速反应,对该区域展开了持续的炮击,这一攻势持续了整整一日。
尽管8连成功占据了制高点,然而他们亦遭遇了重重挑战。首先遭遇了大规模的人员流失,共计32名成员,若以全连125人的编制标准来推算,此次减员已接近总数的30%。依据军事学理论,面对高达30%的人员流失,步兵连的战斗力已近乎丧失殆尽。尚无法独立完成有效的作战任务。8连的实际减员人数达到32人,占总数的25.6%,虽然这一比例尚未触及30%的临界点,但已经逼近了危险边缘。在常规情况下,此时连队应当立即调整作战任务,或选择撤离战场。其次由于补给不足,尤其是饮水供应匮乏,加之连续一天的激烈战斗和持续的紧张情绪,官兵们身心俱疲。体力早已耗尽体能透支至极限。最后,在制高点上,越军遗留下的战壕与掩体均朝向我国边境。相对而言,另一侧——即8连即将负责防御的区域——由于缺乏必要的工具以及持续的炮击干扰,他们只能临时挖掘一些简易的散兵坑。这种阵地难以战斗。
在当日下午17:45的报告中,8连理应已向团指挥部进行了情况汇报。正因如此,团部决定派遣9连接替8连的任务。未下达8连撤退令。因此,126团的退伍军人不禁感慨,若他们能晚撤一个小时,待9连抵达后再行动,或许结局将截然不同。
言及诸多,我并非意图为“逃跑”行为辩解,而仅仅是力求客观地陈述若干真实状况,以便大家能够更全面地掌握信息,特别是深刻理解连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毕竟,战争是残酷的现实,而非银幕上的戏剧。无论如何,未经命令擅自行动,擅自撤退,并且舍弃战士与伤员,擅自关闭电台自午后17时起,团指便与8连失去了联络,这一状况无论怎样都无法掩饰。在经历了一整天的炮火洗礼之后,初尝战场的8连指挥官失去判断与意志。鉴于当晚预计越军必将发起反击,且我连队恐怕无法坚守阵地,遂做出了那项将使我背负千古骂名的抉择。
特别强调:8连战士坚守阵地。他们是:一排部分成员、二排四班全体同学、三排长及该排全体人员、司务长与炊事班全体成员(负责在阵地后方转运及救护伤员)。
连长与指导员弃阵而逃,团指挥所随即下令,命7连连派出一排前往118高地执行接应任务,并负责运送伤员及烈士。然而,该排当时仅听闻“8连尽数溃逃”的传闻,对于118高地的实际状况却一无所知,因而他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在攀登阵地之前,他们特意在山脚部署了一个警戒小组。但在撤退过程中,由于紧张情绪和缺乏经验,负责带领的副指导员误将藏匿于草丛中的警戒小组当作了越南特工,随即开枪,造成了一名战友死亡,另有两人受伤。
在战壕中,7连的救援战士目睹了一幅惨烈的景象。遍地血迹斑斑,足以见证敌方炮火的凶猛与无情。山巅上,零星散布着一些浅显的散兵坑,显然是8连战友们在紧急关头匆忙搭建的,每个坑洞仅能勉强让一人蜷缩其中,躲避炮弹的袭击。地面上,散落着废弃的急救包和761压缩饼干的包装,偶尔还能瞥见几枚被遗弃的弹壳。于阵地侧翼的一条小溪边,他们偶遇了两名寻水解渴的伤者。
当7连在118高地进行搜索行动时,8连的一个班却未曾察觉到友军的支援即将到来。他们当时正隐匿于高地下8号公路的战略要地。这支部队并非擅自脱离战场,仅仅是因为连续一日未曾进食饮水,才决定前往公路旁的村落觅食。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始终坚守在8号公路的防御阵地。数小时后,在副班长张太强的带领下,11人迅速集结,重返阵地,坚定地坚守岗位。待九连成功掌控所有阵地,他们方才返回营地。战事结束后,张太强被……保送昆明陆军学院。
以下是对8连逃跑事件的若干补充细节,力求尽可能地还原事件的真相。然而,尽管我们竭尽全力,由于时间久远且权威资料匮乏,我们只能依靠当事人的回忆逐步拼凑,其间难免存在疏漏,恳请各位粉丝予以谅解。
最后,我们将深入探究新组成的8连干部团队的概况。
2月22日,即自逃离事件发生后第四日,全新的八人工作小组已顺利组建完成。连长原42师教导队教员覃善周指导员何正昌,原126团4连排长。副连长原126团3连排长宋贵华副指导员原8连三排长邓明成一排长原126团特务连班长曹波,二排长8连班长李自诚三排长杨思学(履历不详),司务长原8连司务长:高举
正规配资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