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人民军队的根本路线,作为我国军队发展的核心,它深深根植于军民关系的密切合作之中。在我国军队的历史中,不乏军民同心协力的动人事例。1955年,沂蒙山的一位哑巴妇女迎来了一位不寻常的客人,这个人不仅身份特殊,而且在见到她的那一刻,竟跪下称她为“妈”。那么,这两个人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特殊缘分呢?
这位哑巴妇女名叫明德英,而那位年轻人名叫庄新民。两人之间的故事要追溯到1941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在沂蒙山一带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企图消灭八路军在敌后开展的抗日活动。而庄新民当时年仅13岁,已是八路军的一员。他怀揣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得到了八路军首长的青睐,特别被安排负责照看从前线撤回的伤员。随着日军的扫荡开始,伤员们必须紧急转移,而庄新民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剩余80%在伤员转移的过程中,庄新民得到了一个八路军老军医的特别叮嘱。这位老军医知道庄新民虽然从未上过战场,但仍心怀革命大义,于是提醒他转移时一定要紧跟队伍,否则掉队后将面临被敌人抓获的危险。庄新民听后,牢记在心。然而,战场上情况变化莫测,庄新民的运气并不好。在一次突如其来的日军空袭中,八路军的队伍被炸得四散逃命,庄新民在混乱中被炸伤。
伤势严重的庄新民被遗弃在了战场上,直到队伍撤离,他才从躲避中爬出来,发现所有战友都已经不见了踪影。他急忙朝着大致的方向追去,却意外地与日军遭遇,幸好他对地形非常熟悉,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追击。然而,在逃跑过程中,伤口加重,失血过多,最终他倒在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山坡上。
幸运的是,庄新民被路过的明德英发现了。她看庄新民年纪轻轻,身穿八路军服,便立刻将他带回家,为他包扎伤口。等庄新民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一个温暖的炕上。明德英的丈夫看到庄新民醒来后,急忙问他是否需要吃东西。庄新民费力地向明德英夫妇投去感激的目光,他知道,如果没有他们的及时救助,自己早已命丧黄泉。
然而,庄新民刚准备休息片刻,却听到了外面传来的喧闹声。明德英的丈夫连忙出去查看,得知附近的村庄已经被日本兵搜查。为了保护庄新民的安全,夫妻二人迅速把他藏进了村里一座废弃的坟茔中。就在庄新民被藏匿之时,日本兵果然来到明德英家中进行搜查。日本兵眼中明晃晃的刺刀让明德英心惊胆战,而随行的汉奸则冷冷地询问他们是否见过八路军。明德英虽然不能说话,但丈夫急忙解释,称明德英是哑巴,对外面的事一无所知。最终,日军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便离开了。
等到日军的威胁解除,明德英夫妻赶紧回家查看庄新民的情况,却发现他因失血过多和伤势加重再次昏迷。夫妻俩马上将他带回屋内,然而,明德英的丈夫却一时束手无策。他知道,庄新民若不能及时补充营养,恐怕难以活命。而在这贫瘠的沂蒙山区,根本没有足够的食物来维持庄新民的生命。正当夫妻俩焦急万分时,明德英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她刚刚生下孩子,体内还有足够的母乳,正好能够救庄新民一命。
夫妻俩没有任何犹豫,开始将明德英的母乳一滴一滴地喂入庄新民口中。母乳中的营养源源不断地为庄新民提供了生命的希望。几天后,庄新民的身体逐渐恢复了气色,脸色变得红润起来。当他得知自己之所以能够生还,全靠明德英用母乳救了自己时,深受感动,眼泪不禁涌上眼眶。为了不再给明德英夫妇带来麻烦,庄新民原本打算待恢复后就离开,但明德英夫妇坚决不同意。他们知道,单凭庄新民一人,若再次遇到日军的追击,极可能再度陷入困境,于是坚持要他继续待在家里养伤。庄新民虽有些不愿,但也明白夫妻俩的好意,便留了几天。
然而,庄新民终究是一个军人,他深知国家面临战乱,自己绝不能因一时的伤病而消极躲避。于是,他毅然决定在身体稍有恢复后离开,继续寻找大部队的踪迹。在临别前,庄新民郑重其事地拜认明德英为干妈,以感谢她的救命之恩,并承诺若革命胜利后,一定会回来看望他们。
1955年,庄新民带着满腔的感恩与情感,再度找到了明德英夫妇。这时,他已经是建国后首批升任厅级干部的军官。他为找到明德英夫妇的住处花费了许多心力,当他终于站在她面前时,眼泪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妈”字。庄新民的这一声“妈”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都为这段不求回报的深厚情谊而泪目。这个故事,成了人民军队与民众深厚情感的象征,成为一段永不褪色的传奇。
资料来源:
1 王金义,《沂蒙红色故事》,山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第27-28页。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配资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