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天桥和天津南市的“三不管”摔跤场,一直以其独特的掼跤表演而受到欢迎。这些场子里,摔跤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民间风尚。关于天津和北京摔跤哪一方更为厉害,双方从来都互不服气。然而,1935年,在全国运动会的舞台上,这场跨地域的对决掀起了一番波澜。来自天津南市“三不管”的卜六,凭借一手绝活,击败了北京天桥摔跤场的“顶尖人物”宝三,这一战成了历史佳话,也让天津摔跤的名声远扬。
老北京的摔跤,称为“掼跤”,起源于满清的贵族圈子。清朝时期,专门设有“善扑营”,这支队伍的成员多是八旗子弟,队长多由王子贝勒担任。在这里,摔跤手从“塌希密”开始做起,经过数年的苦练,才有机会进入善扑营展示技艺,最终有可能成为专业的摔跤高手。而能晋升到“扑户”的,通常得在许多其他领域展现过人才能和勇气。善扑营的工作不仅待遇优厚,而且可以通过摔跤结识权贵,所以八旗子弟都渴望加入其中。
展开剩余75%但是,随着清朝的灭亡,善扑营也随之瓦解。许多曾是摔跤高手的“塌希密”们,被迫在北京各地的杂耍场子中卖艺,以此为生。他们表演摔跤、传授技艺。与此同时,天津的摔跤文化也非常盛行。卜恩富,生于天津南市芦庄子,在19岁时前往北平的炮子河拜师学艺。他拜的是一位从善扑营出来的摔跤高手——“小鬼崔”崔永福,并且由于在师兄弟中排行第六,因此获得了“卜六”这一绰号。
学摔跤不单单是靠力气,技术上的要求同样严格。卜六的训练非常艰苦,包括练习大棒子、小棒子、麻辫子、锁链儿等器械,他几乎和这些木质的工具度过了每一天。同时,卜六也要掌握“二十八秘诀”的基本功,其中包括“欺拿象横”、“通天贯日”、“踢抽盘肘卧”等技术动作。此外,绊子的变化更是千变万化,卜六每天都在练习如何通过“枕头手花”、“三倒腰”、“里手钩”等技巧来击倒对手。
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卜六的摔跤技巧越来越精湛。他不仅学会了摔跤,还学习了拳击,成为了意大利拳击教练的得意弟子,并且在英租界的运动场担任陪练,赚取了不少收入。渐渐地,他在天津南市“三不管”的摔跤场上名声大振,摔跤爱好者都知道了这个名字。
1935年10月,卜六代表天津参加全国运动大会的中量级摔跤比赛。此时的宝善林,大家都称他为“宝三”,是北京天桥摔跤场的“顶梁柱”。他名气大,身手好,赛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会成为最终的冠军,赛会甚至提前为他准备好了锦旗,上面绣着他的名字“宝善林”。但卜六的表现,却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比赛开始,卜六与宝三一身简朴的摔跤服站在场上,两人互相试探。卜六身材高大,气度不凡。他不按常规出招,将摔跤和拳击的技巧相结合,快速又狠辣。宝三一时竟有些措手不及。卜六在短短几招之间便使出了“挑勾子”,将宝三摔得四脚朝天,率先拔得头筹。宝三虽然是老练的摔跤手,但面对卜六的迅猛攻势,依然没有占到便宜。双方进入了第三轮决战,僵持了十多分钟。尽管宝三经验丰富,但年纪毕竟大了些,逐渐力不从心。在关键时刻,卜六抓住了一个机会,用力拉住宝三的大领,凭借自己的力量和灵活的技巧,使得宝三一膝跪地,败下阵来。
赛会原本为宝三准备的锦旗没有了用武之地,只好临时制作了一面新旗,上面匆忙贴上了“卜恩富”三个字,正式宣布卜六为全国摔跤比赛的冠军。这一战不仅让卜六名声大噪,也为天津摔跤争得了荣誉。
此后,卜六继续拜武术大师王芗斋为师,学习形意拳、大成拳等传统武术。他将摔跤的灵活性、拳击的爆发力和大成拳的威猛结合起来,创造了独特的“跨栏”跤法。这一招不仅在摔跤界获得了高度评价,也成了卜六的代表技艺。他的传奇故事最终被拍成了电影《宗师卜六》,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位摔跤界的英雄。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配资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